吸啜是新生嬰兒的一種基本神經反射動作,每當有東西(例如乳頭、奶樽)靠近上顎時,嬰兒就會開始吸啜。這主要幫助嬰兒有效地獲取營養。另外,吸啜亦是嬰兒用作自我舒緩、冷靜、回復情緒的方法。除了在餵食時吸啜,父母很多時亦會給嬰兒奶嘴。奶嘴是一種「過度性物品」,或有助減少焦慮不安及幫助幼兒克服一些發展路上的困難,例如與父母分離。不過,嬰幼兒應否使用奶嘴有很多爭議,當中有利有弊。
首先,研究指出,使用奶嘴能將嬰兒猝死症發生的機率減低5成。嬰兒猝死症(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)是指嬰兒在一歲前突然無原因地死亡,通常在睡眠中發生。研究顯示使用奶嘴可以令舌頭位置移前,減少咽喉阻塞的機會、增強嬰兒在鼻塞時用口呼吸的能力、及令嬰兒以俯臥姿勢睡覺。這些都是奶嘴可能幫助減少此症發生的機會的原因。
就弊處而言,很多媽媽都擔心奶嘴會影響下顎及牙齒結構。研究顯示,如果在2-3歲時就停止使用,奶嘴就不會影響牙齒發展。不過,若在3歲以後甚在直到5歲仍有使用 奶嘴,一些口腔結構問題如咬合不正就會更易發生。值得留意的是口部結構改變的嚴重程度受使用奶嘴的頻率、持續時間及程度等等影響。
研究亦發現奶嘴會增加嬰幼兒患上急性中耳炎的風險。兩者之間的關係尚未被明確發現,不過,一些研究人員推論經常吸啜奶嘴會改變鼻腔內的氣壓,影響耳咽管,令中耳更容易受鼻咽分泌物倒流所感染。
至於發音方面,現時的研究尚未找到有力證據證明奶嘴會引致發音問題。不過,因長期使用奶嘴而導致的咬合不正、舌頭位置不正確等問題或會影響構音能力。
Ref:
Nelson, A. M. (2012).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vidence and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pacifier usage.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, 27(6), 690-699.
Comentarios